大家都知道一個廣告策略需要擁有「受眾、渠道、內容」這三大元素,過去行銷策略的制定多半依靠廣告人員的經驗值,或是透過不停地嘗試、調整,這些都可能面對費時費成本,或是經驗的判斷誤差,而在數位時代,該如何運用數據來解決這些問題呢?
如何找到品牌的「目標受眾」?
多數品牌在規劃廣告受眾策略時,還是習慣先以「TA(Target Audience)」屬性來做大方向擬訂,如:性別/年齡/職業/年收入…等,客戶也常提出希望只打某個性別、某個年齡級距等等,但事實上現在整體消費者接觸的資訊多元,也促使消費者行為改變,消費者不再只有單一樣貌,依循這樣的轉變,在協助客戶擬定受眾策略時,我們建議除了TA大方向出發以外,可更著重於「TB(Target Behavior)」出發,去洞察、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及行為,除了「外在條件」以外,更從「消費者心理特徵」來訂定最適合品牌的廣告受眾策略。
在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後,該如何找到這樣的受眾呢?
域動一直致力於成為「最懂消費者的數據行銷專家」,以「混血數據」全方位找到更精準的消費者,受眾上我們通常會先以幾個面向做為切點:
- 線上瀏覽行為(網站/app/相關議題):消費者都在網路上看些什麼網站、什麼內容?
- 線下出沒/撥接電話行為:消費者習慣去哪些地方?打過什麼樣的電話?
- 消費購買行為:消費者實際會買哪些東西?買高單價還是平價產品?購買頻次?(發票數據)
- 預期購買行為:消費者近期有想購買什麼產品?(比價網站數據)
如何尋找廣告最佳的「渠道」露出?
以往建議客戶媒體渠道的時候,通常會先針對一大重點做了解「客戶目前所屬的行銷目的在哪一個階段?」,以行銷人都知道「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」來舉例,如果是一個新品牌剛上線,剛進入「Awareness」階段,則會針對曝光型媒體首先做露出,利用聯播網、社群等媒體,做到新產品首次曝光及相關議題的露出,觀察受眾接受度調整媒體渠道,進階下一個行銷階段。以此得知,最終媒體渠道的選擇都會回到當下的「行銷目的」上。
而除了按照行銷階段性規劃之外,Google x Kantar 2022台灣消費者行為研究指出,「當今消費者在購物流程中經歷的接觸點種類比以往更加多元」,對應在廣告渠道上,媒體的選擇上應該更加多元且貼近消費著生活旅程。
這樣的轉變也讓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「線性歷程」轉化為「混沌歷程」,故每一個接觸點對於消費者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,未來在廣告渠道上,建議著重於整合線上線下接觸點,實現全渠道曝光,有機會創造最大的廣告成效。
彈性運用「消費者生活旅程」,從消費者起床那刻開啟手機展開新的一天、上班中間小偷懶滑滑社群媒體、午休把握時間看影片追劇、晚上朋友聚會沿路的互外廣告、回到家開啟家中的電視,每個旅程都能搭配對應的媒體渠道露出廣告資訊,實現「消費者在哪裡,廣告就出現在哪」,全方位接觸目標受眾。
什麼樣的「廣告內容」更能抓住消費者的心?
有了目標受眾、媒體渠道,再來就是「廣告內容」呈現的重要性,再精準的人群、正確的渠道,如果廣告內容不吸引消費者,也是前功盡棄;以往在談廣告素材內容,常以「價格優惠戰」的方式吸引消費者,但面對隨手可得的比價資訊,價格戰對於部分消費者來說有時也是無效。
消費者行為研究指出「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因素裡感性與理性因素比重接近1:1」,面對五花八門的廣告內容,在素材的呈現上,我們發現更多的「創意」及貼近消費者心理的「感性層面」或許有更多機會打動消費者。製作素材內容上,建議品牌可以「同理消費者」為出發點,先確認「我們的受眾有哪些喜好?」、「我們這次的受眾有是誰?」、「如何才能解決消費者需求」,此外也可以以感性面的方式「創造夢幻的嚮往」,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。
綜合以上,我們認為廣告內容的呈現其實最終都會回到「目標受眾」身上,以消費者為核心,同時以「創新」、「情感」結合「產品重點」,讓消費者願意花更多時間觀看我們的廣告、了解我們的產品內容。